为什么保险电销模式逐渐退出市场?

admin 保险 1

为什么不做保险电销了

近年来,保险行业的电话销售(电销)模式正经历显著衰退。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2022年人身险电销渠道保费规模同比下滑22.5%,多家险企已陆续关闭电销业务部门。我们这篇文章将深度解析保险电销模式式微的六大核心原因,包括:监管政策收紧消费者行为变迁行业形象危机成本效益失衡技术变革冲击新型渠道崛起。通过剖析这些因素,帮助你们理解传统保险电销为何不再适应现代市场环境。

一、监管政策持续收紧

2018年实施的《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电销全程录音需保存至保险合同终止后6年。2023年新版《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进一步要求,电销人员必须主动告知客户工号、产品备案编号等完整信息。这些合规要求显著增加了运营成本,某头部险企年报显示,其电销合规成本三年间增长340%。

二、消费者行为模式转型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用户标记"骚扰电话"数量达5.2亿次,其中保险推销占比31%。与此同时,艾瑞咨询调研发现,85后消费者中仅7%愿意通过电话购买复杂金融产品。新一代消费者更倾向自主研究(72%使用短视频平台了解保险知识)和线上自助投保(支付宝保险平台年增速达45%)。

三、行业信任危机加剧

中消协2022年度报告指出,保险销售误导投诉量同比增长18%,其中电销渠道占比63%。典型问题包括刻意混淆"储蓄"与"保险"概念(占投诉量的41%)、夸大收益率(33%)以及隐瞒免责条款(26%)。某上市险企客户调研显示,其电销渠道NPS(净推荐值)仅为-15,远低于代理人的+32。

四、运营成本效益失衡

行业数据显示,电销坐席月均人力成本达1.2万元(含培训、设备等),而转化率已从2018年的3.2%降至2023年的0.8%。某中型险企内部测算表明,电销获客成本已达3800元/单,是代理人渠道的2.7倍。疫情期间居家办公更导致平均通话时长增加22%,进一步降低人效。

五、数字技术颠覆传统模式

智能外呼机器人的识别准确率突破90%,但监管新规要求人工必须介入关键销售环节。反观新兴渠道:AI客服可同时处理200+咨询,直播带货转化率达到电销的6倍。某科技险企的RPA系统实现95%的核保流程自动化,整体运营成本仅为传统电销中心的17%。

六、新型渠道全面崛起

2023年行业数据显示:
• 互联网保险平台保费占比已达19.7%(2018年仅5%)
• 短视频保险科普账号粉丝量年增180%
• 代理人线上工具使用率87%(含VR产品演示)
某寿险公司试点"OMO(线上融合线下)"模式后,新单保费增长42%而投诉量下降29%,验证了渠道转型的成功路径。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保险公司全面取消电销了吗?
目前头部险企中约60%已收缩电销团队,但车险、简单意外险等标准化产品仍保留部分电销产能。监管要求不得完全依赖AI外呼,人工坐席仍承担合规审核职能。

电销人员转型方向有哪些?
主要转型路径包括:1)升级为线上客服专家(需考取互联网保险执业证);2)转岗至短视频/直播运营(需掌握内容创作技能);3)加入O2O服务团队(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消费者如何避免电销陷阱?
建议做到"三查两核一记录":查证销售人员资质(银保监会官网可验证)、核查产品备案编号、查阅合同条款;核对收款账户信息、核实承诺收益是否写入合同;全程保留录音证据。

标签: 保险电销 电话销售 保险销售渠道 保险行业变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