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为什么给存折:历史沿革与现代意义解析
一、社保发放存折的历史背景
我国社保体系建立初期(1990年代),存折是当时最普遍的金融载体。全国社保卡工程启动于1999年,但全面普及经历了十余年过渡期。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存折因其、的特点,成为社保机构与参保群众之间的主要连接媒介。这一传统延续至今,部分退休人员仍习惯使用存折。
二、存折与社保卡的差异比较
1. 使用群体差异:存折主要面向中老年群体,特别是2010年前退休人员;社保卡则覆盖全体参保人群。
2. 功能对比:存折仅具备,而社保卡整合了医保结算、金融账户、身份凭证等多元化功能。
3. 安全层级:存折采用纸质介质,社保卡搭载芯片加密技术,安全等级更高。
三、保留存折发放的三大现实考量
1. 特殊群体服务:根据人社部2022年数据,全国仍有约8%的退休人员坚持使用存折,主要集中70岁以上人群。问题使得存折作为过渡性安排仍有存在必要。
2. 系统过渡需求:社保卡全面替代存折涉及银行系统、社保系统、医疗机构的多方对接,部分偏远地区仍在升级改造中。
3. 法律保障要求:《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参保人有权选择待遇领取方式,部分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办法》)仍将存折列为合法发放渠道。
四、现代社保卡的发展趋势
第三代社保卡已实现""功能,截至2023年底全国持卡人数达13.9亿。电子社保卡签发量突破7亿,提供线上查询、就医结算等40余项服务。但人社部仍要求保留存折等传统渠道,确保""。
五、常见问题解答
问:现在新参保人员还会发存折吗?
答:2018年后新参保人员普遍直接发放社保卡,但部分地区(如辽宁部分县市)仍保持存折与社保卡并行发放政策。
问:存折能否查询医保账户?
答:存折仅显示金融账户收支,医保账户需通过社保卡或电子社保卡查询。
问:如何将存折账户转为社保卡?
答:携带身份证、存折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账户转移,通常3个工作日内完成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