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为什么退市?万达商业退市原因分析

admin 股市基金 1

万达为什么退市

万达商业(现更名为万达商管)从香港联交所退市是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2016年9月20日,万达商业正式从香港退市,这一动作引发了市场广泛讨论。我们这篇文章将深入分析万达退市的背景原因、具体操作过程及其对行业的影响,包括:估值差异与股价表现回归A股的资本战略私有化交易细节政策环境变化商业模式转型需求退市后的发展路径。通过多角度解析,帮助你们理解这一重大资本运作背后的商业逻辑。

一、估值差异与股价表现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运营商,万达商业在香港资本市场长期面临估值偏低的问题。数据显示,退市前万达商业的市盈率仅约6倍,远低于同期A股同行业公司15-20倍的水平。这种明显的估值落差使得王健林公开表示"万达商业被严重低估"。

股价表现方面,万达商业上市后股价最高仅为78港元(2015年5月),多数时间在40-50港元区间波动,未能充分反映其行业龙头地位和资产价值。这种估值差距成为触发退市决定的关键因素。

二、回归A股的资本战略

万达退市最直接的目的是寻求在A股市场重新上市。相比港股,A股市场对地产公司特别是持有型商业地产企业给予更高估值。以当时A股商业地产龙头公司为例,其平均市盈率达到18倍,这意味着万达若成功回归A股,市值有望实现翻倍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万达在退市时已启动"轻资产"转型,计划将更多物业通过REITs等证券化产品运作,而A股市场正在推进的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为其提供了更有利的资本运作环境。

三、私有化交易细节

2016年3月30日,万达商业宣布私有化要约,每股现金报价52.8港元,总交易金额达344.5亿港元(约44亿美元),创下当时港股最大规模私有化纪录。该报价较停牌前收盘价溢价44.5%,显示出万达集团坚定的退市决心。

私有化财团由万达集团联合多家机构投资者组成,包括中信证券、招商银行等重量级金融机构。特别的是,协议中包含对赌条款:若退市后两年内未能在A股上市,万达需以每年8%-10%的回报率回购股份。

四、政策环境变化

2015-2016年中国资本市场政策出现重要变化:一方面,A股IPO注册制改革预期强烈,为中概股回归创造了制度条件;另一方面,国内商业地产政策转向鼓励持有经营,与万达"只租不售"的转型方向高度契合。

但同时,2016年底开始的外汇管制政策收紧,客观上增加了海外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万达的退市进程。退市后可更灵活地协调境内外资金安排。

五、商业模式转型需求

退市时点恰逢万达启动第三次战略转型,核心是从"重资产"向"轻资产"模式转变。新模式下,万达将减少物业持有,转向品牌和管理输出,这种转型需要更灵活的资本平台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退市后万达商业更名为万达商管,业务重心转向商业运营服务,2021年提交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其物业管理收入占比已超60%,完全区别于传统地产开发企业。

六、退市后的发展路径

退市后万达商业经历了复杂的资本运作:2018年引入腾讯、苏宁等战略投资者,融资340亿元;2021年10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以商管业务重新上市;2023年6月通过证监会国际部备案,继续推进港股IPO进程。

最新财务数据显示,万达商管2022年营收约493亿元,管理商业面积达6600万平方米,其"轻资产"转型已初见成效,验证了当年退市决策的商业合理性。

七、常见问题解答

万达退市时为什么选择私有化而不是转板?

私有化是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的标准路径。由于当时港股与A股没有互联互通机制,且两地上市规则差异较大,通过私有化退市再申请A股IPO是最可行的方案。

万达退市后为什么选择重新港股上市?

随着A股IPO政策变化和REITs市场发展,万达调整了资本策略。选择港股是因为:1) 国际投资者更认可商业运营模式;2) 港股REITs市场成熟;3) 可保留外汇融资渠道。

其他地产公司是否可以复制万达的退市路径?

需考虑三个关键因素:1) 是否有足够资金完成私有化;2) 商业模式是否适合A股估值体系;3) 能否承受2-3年的上市空窗期。目前看成功案例有限,需谨慎评估。

标签: 万达退市 万达商业 私有化 港股退市 A股上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