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股东的含义及其影响

admin 股市基金 2

三类股东是什么意思

三类股东是指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具有特殊性质的股东类型,主要包括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这一概念近年来在IPO审核和企业融资领域备受关注。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解析三类股东的定义、产生背景、监管难点和应对策略,内容包括:三类股东的具体构成三类股东的产生原因三类股东的影响分析监管政策与审核要点企业应对策略典型案例解读,帮助你们全面理解这一资本市场热点问题。

一、三类股东的具体构成

三类股东特指以下三种特殊类型的股东主体:

1. 契约型私募基金: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设立,通过契约形式募集资金,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2. 资产管理计划: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如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

3. 信托计划:由信托公司发起设立,依据信托合同进行投资管理的金融产品。

这些主体的共同特点是均采取契约型组织形式,存在"代持"属性,与公司型、合伙型主体在法律形式上存在本质区别。

二、三类股东的产生原因

三类股东在资本市场广泛存在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 投资渠道多元化需求: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各类资管产品成为投资者参与股权投资的重要工具。

2. 新三板市场特殊环境:2013-2016年新三板市场快速扩容期间,大量三类股东通过定增或二级市场买入成为挂牌公司股东。

3. 投资效率优势:契约型产品设立程序简便,决策机制灵活,受到投资机构青睐。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新三板创新层企业中约30%存在三类股东持股情况,这一现象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

三、三类股东的影响分析

三类股东对企业和资本市场具有双重影响:

积极方面:丰富了资本市场投资主体,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了市场流动性。

消极方面

1. 股权结构不透明,存在代持、嵌套等合规风险;

2. 股东人数可能超限,违反《公司法》关于股东人数的规定;

3. 存续期与上市进程不匹配,可能导致IPO审核期间发生主体变更;

4. 资金来源核查困难,存在利益输送或洗钱嫌疑。

四、监管政策与审核要点

证监会对于三类股东的审核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

2018年1月:发布《关于IPO企业三类股东审核标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四点核心要求:

1. 三类股东需依法设立并规范运作;

2. 需纳入金融监管部门有效监管;

3. 需就存续期作出合理安排;

4. 需进行充分信息披露。

审核重点包括:股东适格性、出资来源合法性、股权清晰稳定性、关联交易公允性等。

五、企业应对策略

拟上市企业可采取以下方式处理三类股东问题:

1. 提前清理:通过股权转让或回购方式,在申报前清理三类股东。

2. 规范管理:确保三类股东符合监管要求,做好全面信息披露。

3. 转为直接持股:通过产品清算等方式,将间接持股转为投资人直接持股。

4. 选择适当上市路径:考虑先在新三板摘牌规范后再申报IPO。

实务中,2019年以来已有包括文灿股份、海容冷链等多家存在三类股东的企业成功过会,为市场提供了可借鉴案例。

六、典型案例解读

案例1:某生物科技公司

该公司IPO申报时存在5家三类股东,合计持股1.2%。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成功过会:

- 披露三类股东完整备案信息

- 出具存续期承诺函

- 律师对股东适格性发表明确意见

- 说明三类股东与企业实际控制人无关联关系

案例2:某智能制造企业

该企业在反馈阶段主动清理三类股东,通过大股东受让方式解决,虽然延长了申报周期,但最终顺利过会。

七、常见问题解答

三类股东是否绝对禁止?

不是绝对禁止,但需要满足严格的信息披露和合规要求。2018年后已有成功案例。

如何判断三类股东是否合规?

主要看:1)是否依法设立并备案;2)资金来源是否合法;3)是否涉及杠杆或嵌套;4)存续期是否覆盖锁定期。

新三板企业应该如何对待三类股东?

建议:1)控制三类股东持股比例;2)选择规范运作的产品;3)做好相关协议约束和信息留存。

标签: 三类股东 契约型私募基金 资产管理计划 信托计划 IPO审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