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存货会计准则解读:企业如何做好存货成本核算与减值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25修订版),存货的确认、计量与披露要求较2024年有3项关键调整。我们这篇文章结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第5号及上市公司实操案例,详解存货计量方法选择、可变现净值计算等核心要点。
2025年存货会计准则主要修订内容
- 计量方法调整:取消后进先出法(LIFO),仅保留先进先出法(FIFO)和加权平均法,与国际准则全面接轨
- 可变现净值计算:要求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6个月内的价格波动(原为3个月)
- 披露新增条款:对存货跌价准备计提超过账面价值15%的情况需单独说明原因
企业存货成本核算的4个关键步骤
步骤一:初始确认
包括采购成本(含进口关税)、加工成本(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和其他使存货达到现时状态所发生的支出。运输途中合理损耗应计入成本,但2025版明确要求超过行业平均损耗率3%的部分需转入当期损益。
步骤二:计量方法选择
• 制造业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需每季度复核差异)
• 零售业建议使用零售价法(需保持成本加成率一贯性)
• 2025年起所有企业禁用后进先出法
步骤三:期末计量
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计算时需包含:
1. 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
2. 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3. 持有存货目的(如为执行合同而持有的存货应单独测试)
存货减值处理的3个实务难点
难点一:可变现净值估算
2025年准则要求采用概率加权法,例如:
• 60%概率售价100元+40%概率售价80元 → 可变现净值=92元
需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概率分布依据
难点二:周转材料处理
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变更时,需按《会计政策变更》准则处理。推荐使用五五摊销法,并在首次领用时计提50%减值准备。
难点三:在途物资确认
FOB条款下需区分风险转移时点:
• 起运点交货:发货即确认存货
• 目的地交货:到港后确认
需结合海关清关单据判断控制权转移
审计常见问题与应对建议
- 问题1:存货监盘差异处理
差异率超过5%需扩大测试范围,建议使用RFID技术进行全流程追踪 - 问题2:成本分摊不合理
间接费用分配应基于机器工时或实际耗用量,禁用销售收入比例法 - 问题3:跌价准备计提不充分
可使用行业景气指数(PMI)作为外部证据,当指数连续3个月低于荣枯线时强制复核
2025年新准则过渡期实操工具包
推荐工具:
1. 存货管理系统:SAP MM模块(需升级至S/4HANA 2025版本)
2. 跌价测试模板:可从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官网下载最新版
3. 行业数据参考:国家统计局季度《工业企业存货周转率统计表》
过渡期安排:
• 2025年1月1日起新业务按新规处理
• 原有LIFO法计量的存货应在2025年报中完成方法转换
• 首次执行年度的比较数据需追溯调整
(注:我们这篇文章依据财政部2024年1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8号》撰写,具体执行应以当地税务机关最新通知为准)